剛踏入調色的世界,期待讓照片變得更有氛圍。卻在顏色面板中,被 Lightroom 飽和度和鮮豔度這兩個功能搞得一頭霧水?
乍看之下,它們似乎都是用來調整相片的鮮艷程度,很容易讓人覺得「差不多吧」~ 讓人混淆。但其實,在 Lightroom 的調色邏輯裡,這兩位都扮演著很不一樣的角色,對照片的顏色呈現有全然不同的影響。
如果只是憑感覺拉動數值,照片的顏色可能會太過鮮豔、不自然,甚者可能會讓人像膚色變成十八銅人。
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一起認識 Lightroom 飽和度和鮮豔度。徹底搞懂它們的作用原理、視覺效果差異,以及在不同照片類型中(例如:人像膚色、豔麗風景),該如何依據情況做選擇及應用。
Lightroom 飽和度的基本認識
基本認識飽和度
在深入了解兩者差異之前,我們先來談談「飽和度」。
說到色彩的飽和度,指的是顏色中不含白、黑的純度。
首先我們想像一下,最純粹的、最鮮豔、最亮眼的紅色。

接下來把白色與黑色的遮色片都設定半透明,讓紅色混合其中。
我們發現白色變成珊瑚色;黑色則變為勃根地紅色。這兩個顏色相較於紅色,飽和度降低許多。

更多飽和度的深入認識:HSL 和 HSV 色彩空間 – 維基百科
Lightroom 裡面的飽和度
而在 Lightroom 裡,飽和度這個滑桿,是用來「全面性地」統一提升或刪減照片中所有顏色的顏色純度。
意思如下,
|如果飽和度往「右」調整
- 當你把飽和度往右調整(正向數值增加)時,照片中的每一個像素點,鮮艷程度都會等比例增加。
- 紅色會更紅、藍色會更藍、綠色會更綠,所有的色彩看起來更鮮明濃郁且活躍。
|如果飽和度往「左」調整
- 當你把飽和度往左調整(負向數值增加)時,所有顏色會逐漸灰階。
- 如果將飽和度持續減至 -100,照片中的每個顏色將徹底失去顏色活性,變為一張灰階照片,僅剩明度變化。

我們可以把飽和度當作一種「連坐法」,他對待照片中每一種色彩一率一視同仁,沒有區別。
因為飽和度這樣的特性,這在「想快速」讓照片變亮的情況下非常有用。
不過快速有時候也並非好事,正因為他是全面性的影響,過度拉高飽和度的作用很容易讓照片色彩失真。甚至會讓原本應該正常過渡的色彩(例如膚色),顯得像塑膠一樣,這也是期望新手們在調整飽和度務必要慢慢來。
什麼是鮮豔度?
基本認識鮮豔度
鮮豔度更名前,Lightroom 稱這個功能為「自然飽和度」。這個新名詞或許可以更能精準定義它的功效,是一種「有選擇性的增艷」。
鮮豔度同樣跟飽和度一樣是調整照片中的色彩飽和,但其實兩者是不同的調色邏輯,下一小節統整鮮豔度的特色。

鮮豔度的特色
|鮮豔度更聰明
鮮豔度最關鍵性的不同,就是會去自動偵測畫面中有哪些顏色「相對不飽和」,並且調整鮮豔度的同時,優先提高那些不飽和色彩。
|有保護機制
反之,對於在畫面中已經相對飽和的顏色,鮮豔度僅會稍微調整它們,這能有效避免讓那些顏色過度飽和導致顏色失真。
|特別保護膚色
另一個最大的優點是,它在提升整體色彩能力之上,又額外地保護人物膚色。
這使我們在調整人像照片時特別給力,減少對膚色的調控,可以不會讓膚色呈現奇奇怪怪的十八銅人感。

綜上所述,我們可以簡單對比兩者差異。
如果說把 Lightroom 顏色面板比喻成配電箱。「飽和度」等於總開關;「鮮豔度」等於個別的小開關。
調整飽和度是統一的開啟或關閉總開關;鮮豔度則是先觀察哪些開關沒開(飽和相對低),優先處理斷電的開關。
因此使用鮮豔度調整飽和的話,我們會得到比較柔和、漸進式的色彩提升效果。能讓照片整體的色彩對比提升的同時,不容易像飽和度那樣不小心就讓照片過度飽和。
關鍵差異:飽和度 vs 鮮豔度,原理與效果比較
上一章節我們認識到飽和度跟鮮豔度雖然都能讓色彩變亮,但它們作用邏輯和對照片的影響有著非常重要的區別。以下我們分別依就原理與效果頗析作比較:
作用範圍與策略不同
- 飽和度:「全面性、無差別」的調整工具。它是色彩的總開關,把它調高,照片所有色彩都會同比例增加飽和度。調低,所有顏色一起褪色。因此不會判斷哪些顏色需要加強飽和,哪些顏色已經足夠飽和。
- 鮮豔度(自然飽和度):「選擇性、智慧型」的調整工具。它可以辨識照片中哪些顏色相對低於飽和,並優先去喚醒該顏色。對於已經足夠活躍的顏色,則是讓它悄悄的待著,會想辦法讓畫面的色彩更加平衡。
對高飽和區域影響不同
- 飽和度:正因為飽和度的連坐法,當我們拉高飽和度時,原本就已經突出的飽和色彩,會再更進一步被飽和度飽和變為過度飽和,很容易顏色爆掉,看起來不夠自然、失真。
- 鮮豔度(自然飽和度):因為鮮豔度會保護高飽和區域,即使大幅度地拉高鮮豔度,也不容易讓顏色爆掉。鮮豔度的主要目的是增強照片中不飽和的色彩。
對人像膚色的應對邏輯不同
- 飽和度:因為人像膚色屬於暖色調,對飽和度非常敏感。在拉高飽和度時,通常膚色會因為被全面性加強,很容易變得過紅,看起來像曬傷,失真。
- 鮮豔度(自然飽和度):鮮豔度具有膚色的保護。他會盡量避免暖色調的改動,造成人像照片依舊自然。所以人像攝影師通常會優先調整鮮豔度非飽和度。
| 特性 滑桿 | 飽和度 | 鮮豔度 |
|---|---|---|
|
作用方式 |
全面性、所有顏色 |
選擇性、低飽和顏色 |
|
對高飽和區影響 |
同步大幅增加、易失真 |
影響較小、不易失真 |
|
對膚色影響 |
過度暖色、易失真 |
不易失真 |
了解這兩者的差異,可以讓我們更有意識地操作飽和度。你可以根據照片調性選擇調整飽和度或鮮豔度,以及想追求的視覺效果是自然還是具有視覺衝擊的藝術感。
兩者的具體應用時機?
了解原理上的核心差異後,在 Lightroom 裡時,就不會再憑感覺的拉動滑塊,我們可以更有建設性的選擇更適合的工具。
對於大多數想要自然呈現調色的新手階段,我稍微設想了幾種可能的應用時機:
優先使用「鮮豔度」的時機
|處理人像照片時
這是鮮豔度最「好用」的時機。
無論是想讓人物的服裝顏色更鮮豔,或只是想給照片一個整體色彩提升,我會建議優先使用鮮豔度。
它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人物的膚色,讓膚色看起來自然,避免出現前面提到的「十八銅人感」。
|追求自然、細膩的色彩過渡
如果只是想讓照片看起來「更亮」一點,但又不希望畫面顯得過於人工的時候。
它會溫和地增強那些原本較不飽和的顏色,讓畫面整體的色彩對比和層次感得到提升,同時過度自然比較不容易失真。
|照片中已包含部分鮮豔色彩
如果我們的照片本身已經有一些顏色很搶眼(例如藍天、綠葉、紅花)的時候。
我們只需要重點加強那些較弱的顏色,而不會讓已經很鮮豔的顏色過度飽和而失去細節。
考慮使用「飽和度」的時機
|將照片轉為黑白
因為將飽和度徹底降低可以使照片變為灰階,這很適用在想把彩色照片變成黑白照片的攝影師。
(雖然 B&W 的功能按下去就可以一秒變黑白就是了。)
|進行特殊藝術或創意效果
如果你想創作具有藝術衝擊的非常規色彩照片,可以考慮使用飽和度。不過這個並不是為了呈現自然感覺的照片氛圍,且需要比較多調色經驗。
|對整體色彩進行輕微、均勻的調整
如果照片所有顏色偏暗淡,可以適度的使用飽和度統一拉高彩度。
但請注意視覺適應的效果,有時候過度提高飽和度在當下並不會及時發現,建議先微調一點點,並且依據調色過程滾動調整增加的飽和度。
結語
以上就是飽和度與鮮豔度的認識,期望讀者可以精準掌握兩者使用上的取捨,獲得更自然的色彩提升效果。
但理論歸理論,調色還是需要實際操作的。現在正是打開 Lightroom 操作的好機會!隨便找一張最近拍的照片,試試看配置飽和度跟鮮豔度的效果呈現,仔細觀察帶來的變化,可以多用復原與取消復原的功能分析差異。
切記呦,我們飽和度適度就好,避免顏色爆炸跟相簿裡都是十八銅人~ 透過反覆練習,你將會越來越能將色彩操之在手啦,我是仕旅,下一篇文章見!